关于陈哲的二十五条笔记

陆冉

2023/12



神不会帮人做事,但人会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里,找到神的认可。


创作是一场哲学实践

一个人如何探索自己的生活道路,这个话题对我们总是有吸引力,要是有人在这方面敞开一点心扉,哪怕聊上两三句,我们也会觉得整段对话围绕着这个小小的漩涡旋转了起来。这在采访艺术家的时候经常发生。不难理解,创作者问自己的问题与人生终极问题何其相似——“我做什么?”“我为什么做?”“我如何做?”说的不就是“我是谁”“人生的意义是什么”和“我怎样生活”吗?创作似乎相当于在原有生活之上(或之外)平行地再活一次,虽然听起来有点自找苦吃,但吃了这个苦的人,都说苦是甜的。

艺术家不是哲学家,但创作可以是一场哲学实践。

最近一次这样的对话,是在采访陈哲时发生的。10月,她在北京空白空间的个展结束后,作品又立刻被送到了青岛西海美术馆。一趟颠簸回来,我们在她位于北京费家村的工作室见了面。


陈哲的简明职业画像

陈哲是摄影师,艺术家。22岁时,她的处女作便已获几项摄影大奖,并举办了个展。此后她稳定地完成新作品,当代艺术领域的观众会很熟悉她的名字。


之前认识陈哲的三次

早些年作为年轻的文艺爱好者,被“私摄影”吸引,在许多关于青春、身体与伤痛的照片中,见过陈哲的作品《可承受的》和《蜜蜂》。这两组作品的主题是自伤,拍摄对象是艺术家本人和其他人。我最近才阅读了陈哲早年的受访文字,如果她在当时谈及这两部作品时,流露出一丝自我沉溺的情绪,是可以理解甚至是在预料之内,但很意外,没有发现这种情绪。

后来在很多展览中见过《向晚六章》,它关于一部分人在黄昏来临时产生的难以描述的情绪体验,包含摄影作品和大量其他图文,分六个章节展开,目前还在进行中。布展时,用档案整理或科学报告的方式呈现。当年我也受黄昏困扰,看这部作品时,感到一种轰鸣在脑壳中缓慢但不可遏制地爆发。想象一种“黑科技”材料,与空气接触后膨胀,或者想象一位音乐家阅读一部交响曲的乐谱,大概可以比拟。

三年前,在个展《你仍然知道的事》之后,我终于采访了陈哲。这次展览的作品涉及到了图像和文本之外的其他具体材料,可以像一部小说一样阅读,完整也丰富。我当时刚刚开始小心翼翼地寻找自己的创作路线,经常怀疑那些偶尔闪现的灵感是不是神对我开的玩笑。所以,采访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,是陈哲如何对“偶然”得来的瞬间有充分的自信,她说,自己是各种意义上的采集者。在这次展览中,她也开始讨论命运的问题。


关于命运的一点闲谈

在我还小的时候,对命运产生过一种非常粗糙的理解,认为它写在人的名字里。不管是因为你的命名者得到了神秘力量的直接启示,还是因为朦胧的意识通过反复倾听获得了最初的感知,总之,你的性格会变得像你的名字,你滑进了那个将由你亲自一步一步完成的命运。我的名字里有一个很难被洪亮发音的字,我因此而有些优柔寡断。陈哲的命运,或许是她需要反复地思考“命运”这件事,而且,要超越“个体命运”意义上的“命运”。


小小的人想知道大大的事

福建平潭岛上有一个石头山,陈哲拍下它。它像一个仰卧的巨人,巨人之上是浩渺的星空。陈哲说,祖先仰望星空,向自己发问,便是在思考命运了,是“一个小小的人想知道大大的事”。

一个巨人也想知道更大的事,它于是缩小成一个安睡的孩童。


对命运的两种把握

关于人的命运,在上一次展览中,陈哲便用两张“地图”来诠释,一张是人出生时刻的星象图,一张是人的颅骨缝隙图。这两张地图遥相呼应,彼此牵引。然而,一个难以企及,一个无缘看见,两者都难以解读。

如果命运确实存在,命运又不可把握,我该怎么办?

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,一边可以导向任何一种实用性的占卜,渴望提前知道未知,抓住命运的提示,逃脱命运的陷阱。由此带来的是寻寻觅觅的苦恼,失之交臂的恐惧。但也可以完全相反,投入那不可把握的命运之中,由此得到的却是安慰。


与拥抱命运有关的两段摘抄

陈哲的摘抄:
人们对一件事感到害怕,那就是允许自己跌倒,让自己迈出毫无把握的一步。谁曾体验过一次这样的献身,哪怕只有一次;谁曾毫无顾虑地把自己交付给命运,谁就得救了。活也快乐,死也快乐。固然,没有任何魔力能够打断过那条永恒的生命之环,上帝那绵延不绝,无休无止的呼吸。但与此同时,也有另一种安宁,是只能从自己内心寻得的。它就是——允许自己跌倒。不要违抗命运,高兴地死吧!高兴地活吧!
——纪录片《赫尔曼·黑塞的漫长夏日》

我的摘抄:
让偶然重新成为他的命运。
——《苦炼》,尤瑟纳尔


可能是没必要开的一枪

在电影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中,主角不顾一切相反的证据,相信有外星人存在,并致力于找到它们。表面上看起来,他似乎投入了未知的命运,但实际上,这里的“未知”是对别人而言的,对他自己来说,每一个行为的前提都是“已知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存在”。在这一面高悬的“确信”大旗之下,他疯狂地将一切风吹草动看作外星人发出的信号,试图拾级而上,缴获证据。而这一证据不是外星人存在的证据,实在是向别人证明自己正确的证据。他的追求仍然是成功学的追求,他的信念更像是一种执念,一种对信仰的误解。一个简单判断方法是:他不快乐也不平静,容易感到失望和委屈。


星骨仪

祖先看星星,觉得它和自己有关,于是开始思考遥远、庞大、繁多的星,尝试以自身为参照,用“一”来想象“无穷”。陈哲说,最初人们立一根骨头作圭表的表,用身体去测量宇宙。

在刚结束的个展《狂热般精确》中,陈哲继续聚焦颅骨缝图和星图的之间的联系。她研究了骨缝的构造,以及古今中外各种天文仪的形式、功能和原理,结合骨与星,做了一组金色的雕塑,即五组“星骨仪”。这些星骨仪的外形及其在空间中投下的影子,引发关于秩序、运动、音乐、仪式的联想,将人带入广阔而永恒的时间和空间。


用身体测量宇宙

于是人和宇宙相连了。仿佛回归母体,宇宙不会抛弃我,我也不用去找寻。宇宙在生长,我就在生长,宇宙在振动,我也在振动。而命运就是宇宙。


陈哲的两次神秘体验

一次,她在发烧时做了一场梦,梦中看到头骨是圆的,星球也是圆的,于是有了“星骨仪”的想法,这次展览的方向随之确定。

后来,陈哲开始着手创作雕塑,但苦于见不到真实的人类头骨,无从参考纹路细节。突然有一天,她竟然在合作的雕塑工厂隔壁偶遇了成箱的人骨遗骸,原来是工厂同期在为战争纪念馆做翻模复刻,真假头骨遍地。


对陈哲的两次神秘体验的解读

第一次经历很容易解读,也许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:反复地思考一件事,就会在梦中梦见它,哪怕此前你的意识还不知道那是什么。亚里士多德将梦解释为一个“相似之物”(一种似真非真的画面,semblance),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“念头”(opinion)。是“念头”决定了那个“相似之物”究竟像什么。在看见星骨仪之前,陈哲的身体里已经已有了那个念头。

陈哲讲完第二次经历后,我惊呼“如有神助”。但话音未落,我便觉得心中没底,实际上,我并不相信神会用这种直接的方式帮助人。陈哲回答说,“当晚我便感谢月亮,它给我了我这么明显的暗示,于是对它说,我一定会好好完成这些作品的。”——这样就对了,神不会帮人做事,但人会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里,找到神的认可。

像陈哲这样的艺术家,如果没有找到这样来自宇宙的认可,就无法把它做下去。陈哲说,“就是要积累到它成为一种身体感受,否则你无法相信,也就无法扛过后面这一年劳作的苦役。”

我想也许可以把这些神秘体验称为一种命运的提示。与游戏提示不同的是,它并非通过告知到达的方法,让人更顺滑地进入角色;相反,它让你醒来,获得自己的生命,或者说,你只有在醒来的时候,才能得到这种命运的提示。


相似之物

《偏善幻中来》是陈哲从三年前的个展就已开始进行的一组摄影创作,捕捉种种日常之中的异象。在她在岩洞里拍下照片,命名为“心脏”、“骨腔”,仿佛自然是一个生命体,拥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每一部分。陈哲说,作为一个摄影师,她相信看见也是一种曝光。再次回到“念头”的说法,有这样的念头,你就能看见这样的东西,如果你有一个好的表达途径,你就能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你看到的东西。

我喜欢陈哲的展览里无论有雕塑、影像还是文本,总少不了摄影,并且总是那么好,里面的自信与灵光令人心醉神迷。


颤栗

因为被什么东西击中而感觉到颤栗和狂喜,陈哲屡次提到这种感受。不管是在文学作品里,在按下快门的时刻,在发烧带来的梦里。这是她最初想要做一个表达者的原因,她说自己有这样一种贪心,想带给别人这种颤栗。


相遇者,采集者

陈哲说自己是各种意义上的采集者。如今她在学习做雕塑,但在摄影时,她不能摆拍,而只能走出去,与那些瞬间相遇。她说自己像一个管道,在特定的时间里,只有特定的东西才能流过去。

相遇不是找寻,但也不是等待。如果说,我与宇宙相连,为什么不就此守株待兔?我想,唯一的原因是:你不想。宇宙向你走来,你也朝那边走过去。


狂热般精确

陈哲这一次展览的题目,出自博尔赫斯的诗句:
今晚的宇宙/有如遗忘般浩渺/狂热般精确。The universe of this night is as vast as oblivion, as precise as fever.

狂热是一种非常精确的感情,你永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狂热。狂热将所有的能量聚焦在一点,而不是弥散在四面八方。狂热不会导向等待,狂热导向行动。但别忘了,这是快乐和狂喜的行动,不是忍受和委屈的行动。


一组成对的词语

狂热 / 精确
诗意的不可言说 / 语词的精心安排
生命的激情 / 生活的实在


主题,工具和抗压能力

采访开始前,我们相互交流创作的推进方式。陈哲一边想,一边在本子上写下“主题”,“工具/媒介”和“抗压能力”三组词。

主题是表达欲,工具是表达途径,抗压能力提供勇气。表达欲通过具体的工具实现,表达的主题会选择工具,但工具发展了,想说的话也会发生变化。抗压能力约束或鼓励对主题及工具的选择。三者相互影响。

陈哲年轻的时候,拍身体性的照片,人们便以为那就是陈哲。尽管她不否认那是自己的一部分,却又知道自己还有更多。她还热爱文学,还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整理的处女座,于是后来就有了完全脱离身体的《向晚六章》。她从摄影开始进入艺术创作,但她也一直喜欢物质和材料。在与摄影相处多年以后,她知道摄影的优势和局限,因而有意识地开始寻找更多的表达途径。她说,她正在完备自己的“工具箱”。

回到这次的作品。人的头骨上有两条相交的缝隙,到四十岁左右,前颅缝会完全闭合,十字形变成T字形。在创作星骨仪时,骨缝有时以负形(空隙)形式出现,有时以正形(实体)形式出现,这些都是陈哲对雕塑这一工具/媒介本身的探索。反应在作品表达中,在“星骨仪:流光盏”里,骨缝是光的沟壑,让光冲破脑壳;在“星骨仪:颅十二宫”里,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骨缝构造变成实体,像某种兽或昆虫,匍匐于地,连续排列,如同一个生命谦卑的一程。这些都是工具带来的主题的发展。


勇气

你现在是一个游戏人物,切断了跟操纵者的联系,睁开眼睛,看到一团迷雾。你不再能接受提示,但穿越迷雾需要的不是路标,而是勇气。

陈哲说自己在三十岁时开始有一种给自己鼓起勇气的感觉,不论是自己的“工具箱”,还是表达欲,都进入一种不顾一切也要发展自身的激越状态,这个时候就不在乎每一步都走得绝对正确,也不怕跌倒。她说,在一次展览中,即便知道了“失败的一百种方式”也是满足的。

想起一个布莱希特写的笑话,大意是说,一个人问K先生最近在忙什么,他说他费了好大的劲儿,正在准备犯自己的下一个错误。


做吧

我所知道的陷入理论和概念困境的朋友,没有一个人不是从行动中将它解决的,不管是动手做了一件事,还是出门跑跑步。

三年前的展览之后,陈哲继续思考怎么能在上一次表达的基础上进行聚焦,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。什么造型,什么材料,什么主题,什么体量……她会“同时给自己提十个问题”,全都无法回答。“在无法向任何一个地方迈出任何一步的时候”,她去云南学习了金工,又自学了翻模,工具箱里增加了技能之后,再回来看,概念的问题从巨大的困惑变了具体的步骤。


陈哲的后台

虽然总被神秘的东西吸引,但陈哲的创作从不让人觉得讳莫如深。一如她的展览现场有摇曳的灯光,但工作室风格是整洁而现代的。工作桌上摆放着一些人的颅骨模型,她随手抄起其中一个给我看上面的骨缝,告诉我,三年前的骨缝是刻上去的,而今天的骨缝可以做成接近真实的骨缝那样,几片颅骨相互咬合。这个时候,我就知道,我去问她创作的每一个细节背后的想法和动机,都不会得到含糊其辞的答案。当天,她打开电脑里层次清晰,归档整齐的资料库,把灵感收集,概念发展,建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向我展示了一遍。


好学生

陈哲的资料库让人想起上学时那种模范笔记。她一直是好学生,但表象之下潜藏着一种“不好”的冲动,她的表达欲正来自于此。非典时期,她感受到生命无常,暗暗地给了那种冲动更多的纵容,两股力量一直推动她到今天。再体会“狂热般精确”这个题目,有一种命运的意思。我的笔记于是又循环了起来。


陈哲的另一段摘抄

“每个人的生活引导他走向自我,一种追溯过往踪迹的努力。没有人仅仅是他自己,虽然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自己,有些人是盲目的,有些人是有意识在这样做。直到最后,每个人的内心里都留着自己出生时留下的痕迹,世界原初的卵壳与气息。”
——《赫尔曼·黑塞的漫长夏天》

陈哲说,这一段是展览文本上的重要缘起,“原初的卵壳”让她觉得温暖。“你是如此孤独,同时你体内又有所有的历史。”


保持警醒

此次展览中,还有一件录像作品《向远的圆是你》,只拍摄了一个动作:一根手指轻点水面再提起来,水滴掉落,水面荡起涟漪。摄像机从水下极慢速拍摄,背景像摇荡的红光如血月,合作者Anita Pan的四声道声音作品隐藏在展厅,让整个空间沉浸于这件作品“胎动”般的氛围里。肉眼可见的极其简明的概念(手碰水),及其执行的精细程度,赋予这件作品绝妙的灵韵。

陈哲说,她在洗碗时突然注意到水中有节律荡开的圆,以及手上变得清晰的指纹,于是想到身体的隐密信息,以及宇宙中生灭的圆,便有了这件作品。一滴水引发的创作,这真是反复磨砺或小心保护才有的敏感的艺术家的神经。我于是问她,在生活中是不是要时刻保持紧绷的创作或思考状态,她大笑称是,并说自己“深受其苦”,随后她用了“alert”(警醒)这个词,说自己必须随时准备被点亮。我又想起特德·姜一篇小说中的脑变异超人,他的意念集中到足以控制自己血液的流速。

但跟猫在一起的时候,陈哲是完全放松的,她有两只长毛猫。


星星和小太阳

黄昏来临,气温骤降,采访结束了。临走时,陈哲准备了两个柚子让我带走,又塞给我一个像木头的鸡蛋一样的植物果实,对我说了许多鼓励的话。整理采访录音时,我发现我们说的许多话都是支离破碎的,仿佛一块砖的后半截还未加载出来,上面就垒了另一块砖,但我们在当时相互理解了。其实我也未必完全理解或感受到了陈哲说的所有的意思,比如,我其实不知道“体内有所有的历史”是什么感觉,但我觉得,理解她的时候,她像星星一样,不理解她的时候,也能感受到她释放着热量,怎么说呢,像北方暖气来之前的小火炉。







Copyright © 2010-2024 Chen Zhe. All rights reserved.